宁夏回族自治区信息化建设“十四五”规划
宁政办发〔2021〕101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宁夏回族自治区信息化建设“十四五”规划》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0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12月27日
(此件公开发布)
宁夏回族自治区信息化建设“十四五”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加快推进“数字宁夏”建设,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加大统筹协调、机制创新和资源投入,信息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字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通信网络加速升级,建成中卫至北京、上海等10个国内重要城市的传输链路,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到4.44Tbps,全区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26.9万公里。全区主城区和重点区域实现5G网络覆盖,行政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光纤、4G网络全覆盖,100M及以上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占比达到97.3%,居全国第3位。国家(中卫)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正式揭牌,西部云基地服务器总装机能力达到50万台,上线服务器近30万台,能源使用效率(PUE)最低达到1.1,云服务设施综合效能西部领先。
数字政府体系初步建立。一体化数字政府建设模式基本形成,全区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和公共云平台全面建成,284个单位969个应用系统集中部署。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基本建立,实现了国家—自治区—地市纵向贯通,政务数据资源目录达到3500余项。“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政务服务“一张网”覆盖全区,“我的宁夏”政务APP全面推广应用,1314项事项掌上可办、3683项事项掌上可查,2017年以来我区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连续4年位列西北地区首位。信息化在自然资源和地理信息管理、生态环境和污染防治、水利水务协同管理、食品药品监管等重点领域应用不断完善,数字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数字经济融合稳步推进。全区电子信息制造业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迅速,2020年全区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7%,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企业同比增长23.6%,增速高于全国10.3个百分点。农业数字化稳步提升,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覆盖17个县(区),贺兰、中宁、青铜峡入选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县。工业数字化不断深化,累计建成智能工厂26个、数字化车间48个、工业互联网平台40多个,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55%和50%。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银川市获批中国(银川)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2020年全区网上零售额209.4亿元,增长10.3%,4A级以上景区监控视频均接入宁夏智慧文旅公共服务平台。
数字社会建设初见成效。成功获批创建国家“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城乡供水”“数字供销”示范区。全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数据库初步建立,五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接入医疗服务机构380余家,一批互联网医院落户银川,“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市场初具规模。数字校园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建成8个“互联网+教育”示范县(区)、4300多间在线互动课堂教室,“校校通”“班班通”实现全覆盖,有效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社保、就业、文化、养老等领域数字化线上线下融合水平稳步提升,公共服务感知度持续增强。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有序推进,银川市、石嘴山市获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盐池县、平罗县、利通区、西夏区获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
同时,我区信息化建设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信息化创新驱动和融合变革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一是数字基础设施服务覆盖不均衡,城乡差距依然明显,云服务能力较弱。二是数据管理体系尚不健全,数据共享利用还不够深入,数据资源开放和要素化发展缓慢。三是数字经济产业规模小、市场主体少、创新能力弱,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的龙头企业以及增值服务、终端产品制造等上下游企业引进较少,带动能力不足。四是数字融合应用深度不够,单点应用多、联动应用少,对业务协同发展支撑力不足。五是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特别是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紧缺。
(二)面临形势。
从国际看,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全球经济动能衰退,贸易、技术等多维合作呈现“逆全球化”态势,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面临调整重构。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全球科技和经济创新竞争高地,为各行业提供丰富的数字技术、产品和服务,已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持久动力源,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快速发展、相互促进,持续激发强大的创新活力和产业动能。信息技术体系自主创新制高点竞争加剧,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突破创新更为迫切。
从国内看,信息化从支撑保障进入创新引领新阶段,信息技术应用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带动作用大、促进节能降耗减排的优势进一步凸显,数字经济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比重逐年提升。5G、云计算、物联网等通信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持续拓展,为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支撑。数据驱动的服务型政府加快建设,有效提升了政府管理、服务和科学决策水平。公共服务市场进一步开放,社会化数字服务主体和应用创新更加活跃,有效满足了公众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信息技术应用体系全面创新、集成突破和融合发展,为加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实现路径。
从宁夏看,我区积极把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机遇,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形成了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和能力优势,为服务“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区能源储备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稳定,在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创新要素集聚吸引力,为我区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十四五”期间,各行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改造需求加速,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信息化助推全区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支撑引领作用将会日益明显。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历次全会部署要求,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围绕建设“数字宁夏”,着力提升数字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数字政府协同治理能力、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能力、数字社会服务供给能力,在绿色化算力设施升级、一体化数字政府增效、特色化数字经济转型、市场化数字服务惠民方面形成宁夏比较优势和特色路径,为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发展原则。
坚持人民至上。突出信息化从重建设向重应用、重效果转变的发展导向,在创新发展模式、畅通互动渠道、强化评估机制、健全参与方式上下功夫,让信息化建设问需于民,发展成效惠及全民,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坚持统筹协调。坚持全区信息化建设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加强全局谋划、统筹推进,形成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深化区域协调,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进步。
坚持数据驱动。着力发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作用,协同推动全区云、网、数、用一体化建设,增强数字基础设施支撑和大数据融合应用能力,提升经济社会运行管理服务效能。
坚持融合发展。围绕九个重点产业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助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促进生产方式优化、生产效率提高和新型业态培育,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坚持安全为重。坚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协同发展,健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和监测预警响应机制,强化常态化监测和阶段性评估,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切实筑牢网络安全屏障,有力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区信息化建设水平大幅提高,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发展,数字政府运行协同高效,数字经济发展提档加速,数字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发展。建成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标准机架数超过72万架,数字计算能力和服务能力领跑西部省份,成为服务全国、辐射亚欧的西部算力高地。5G基站数达到3万个,基本形成热点地区多网并存、农村地区一网托底的5G网络覆盖格局。交通、水利、电力等“两新一重”领域融合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建成使用100个以上企业级、10个以上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数字政府运行协同高效。政府数字化转型迈出坚实步伐,全区统一的云网数底座和基础支撑体系更加完备,跨层级、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跨业务的一体联动应用体系基本形成,公共数据开放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5%,政务服务、数字治理、民主法治在线应用成效明显。
——数字经济发展提档加速。数字经济支撑作用充分发挥,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800亿元。数字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智能终端、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元器件、电子仪器仪表、软件等领域创新发展。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智慧园区试点示范。
——数字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建成一批特色服务样板区和示范点,医疗、教育、养老、就业、救助等社会保障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线上线下融合成效突出,在交通、商业、金融、培训、水电气暖等公共服务领域培育50个以上数字应用典型标杆场景,公众数字生活品质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