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提升银川住房管理水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以来,银川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找短板、谋对策、挖潜力、求创新,通过边学边悟、见高低、知不足,变城市建设中“重地上轻地下”的传统思维,努力克服项目实施中“等靠要”的被动观念,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实招、敢创新,将“城市建设为人民”理念扎实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
科学谋划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市住建局合理编制“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严格落实“一城一策”调控方案、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办法,完善房地产联席会议会商机制。推行新建商品房“一房一价”备案制度,“十四五”期间,形成以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为主的完善住房供应体系,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有序运行、各类住房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人居质量大幅改善。
通过土地制度改革、盘活存量住房、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完善财税调控机制、增强住房公积金保障力度、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等保障措施,形成普通商品住房、安居型商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人才安居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多种类型的住房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供给多主体、需求有保障、性质多样化”住房制度,满足不同收入、不同需求的住房需求。到2025年,实现住宅供求基本平衡,商品住房价格环比涨幅控制在0.5%以内,同比涨幅控制在5%左右,去化周期保持在5-8个月左右。
同时,充分运用“红黑名单”等制度,统筹发挥市场监管、审批、综合执法等部门合力,严格中介及租赁市场管理,严厉打击捂盘惜售、囤积房源、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引入优质企业,妥善处置延期、烂尾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容缺办理相关手续,有效遏制市场乱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强二手房交易市场管理,严格实行房地产中介机构备案制度,开展房地产中介机构资信等级评定,依法规范房地产中介机构行为。完备住房功能,提高住宅产品品质,实现小区物业提质扩面,争取到“十四五”末,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41平方米,新建住宅中成品住宅占比达到70%以上,小区物业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
提升市政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水平
“十四五”期间,市住建局将围绕“打基础、补短板、惠民生、利长远”,计划投资177亿元,实施市政基础设施项目146项,统筹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城市承载力,增强城市发展后劲,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银川都市圈建设。加快贺兰山路等5条、102.2公里城市快速通道建设,打造15分钟都市圈核心区域互联互通区,初步形成“三横三纵一环网”城市快速路网体系,不断改善区域快速交通和服务水平。
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建成投运30万吨/日的第一再生水项目,新建120公里再生水管网,再生水利用率从20.4%提高至50%,实现用水方式由粗放型向节约集约转变。围绕拉伸城市发展框架、提升城市承载功能,新改扩建培华路等68条、94.68公里主次干道,打通尹家渠街、后海路63条断头路,配套建设5G基站、电动车充电桩、雨水、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进一步完善“九横十九纵”城市主干路网,疏通“肠梗阻”、畅通“微循环”,建成区道路长度较“十三五”末增加18.7%。持续开展治堵保畅专项治理,实施玉皇阁街、湖滨路等24个人非共板、机非共板道路改造工程,新建玉皇阁街等24条、51.22公里慢行道工程,完成22处立体过街设施建设,构建更加便捷、安全的立体城市交通体系,打造绿色出行环境。
同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有序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新建、改造50.66公里雨污管道,将海绵城市面积由20.4%提高至40%,有效解决汛期内涝问题,进一步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确保入黄水体水质稳定、安全排放,巩固深化全国节水型城市成果。大力推进管廊二期工程建设,新增9.46公里综合管廊,力争管廊形成闭环,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